<
m1n6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寒门状元 > 第二六六四章 尝试
    西北开始集结兵马。

    大明这几年仗打多了,朝中人也就没觉得有何稀奇,只是兵部那边忙一些,而作为监国的沈溪则若无其事,仍旧按部就班当差。

    几次兵部派人来问沈溪,沈溪都没接见。

    毕竟现在的兵部尚书王琼是三边总制出身,跟王守仁一样对宣府、大同周边情况非常了解,二人基本能胜任眼下所有差事,沈溪没觉得自己有必要牵扯其中。

    眼看往六月去,此时西北传来消息,张氏兄弟经跋山涉水后,终于在五月中旬抵达延绥,这一路可把两兄弟折磨得不轻,张太后想找人帮两个弟弟也没成事,两兄弟到西北后身上都带有伤病,苦不堪言。

    “他们是罪有应得。”

    当沈溪把这一情况告知惠娘和李衿后,惠娘不冷不热地回了一句。

    沈溪微微点头:“就算他们身体有恙,还是要参与戍边,三边总督上奏朝廷该如何处置两位国舅,陛下以‘按照惯例处置’进行回复。”

    李衿问道:“老爷不打算做点儿什么?”

    沈溪笑了笑:“他们现在犯的是王法,自然有朝廷法度惩戒,他们即将面对的,可能会比一个普通戍边士兵更加艰苦的局面。”

    惠娘看看沈溪,问道:“老爷,你还是不想跟张家人起太大冲突吧?其实老爷有的是办法除掉张氏兄弟,但最终还是心慈手软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

    沈溪意外于惠娘直面这个问题,在他看来,或许是张氏兄弟落罪已成定局,惠娘瞧出来他没有继续干涉案子的打算,所以才会直言不讳。

    惠娘道:“老爷虽不算锱铢必较,但对于身边人的保护可说不遗余力,何况他们兄弟对沈家乃至于老爷于朝中的地位都造成极大影响,总归已结仇,不将他们彻底扼杀,意味着将来会对老爷产生实质性的威胁……太后到底不过跟妾身年岁相仿……”

    这话像是在点醒沈溪。

    你要对付张家人,非等张太后死后,那可能要等个几十年,张氏兄弟将来有大把机会复出并报复。

    沈溪点了点头:“也许我在朝中不会留那么久吧!”

    “老爷言笑了。”

    惠娘对沈溪态度有所了解,生怕自己会影响沈溪的决定,话题刚展开,又被她硬生生收回。

    有关沈溪为官的问题上,惠娘小心谨慎,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个从来不过问丈夫事情的闺中女子,但她平时又要帮沈溪打理商业和核算财务,沈溪会把很多事跟她说,她想避免谈敏感话题近乎不可能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沈溪身边,除了惠娘和李衿关心张家兄弟的事,其他人沈溪根本无需去提。

    家里的女人对此都不感兴趣,作为外室的马怜更不会去问,至于云柳和熙儿这边知根知底,明白沈溪对此案的态度也不会过问。

    终于到了六月,朱厚照备战仍未结束,说是开战,但其实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,通过调动和操练兵马威慑鞑靼。

    倒是有消息传来,说是朱厚照带着数量不多的侍卫往张家口堡去了一趟,毫不畏惧路途上有贼寇来袭,让后知后觉的京城官员紧张半天。

    毕竟大明没有皇储,朱厚照又没有兄弟,有个妹妹却没法继承皇位,若是朱厚照在西北有个三长两短,无论是死了还是被俘,大明要找继承人,还得到地方藩王府上找寻,主要是弘治帝的兄弟后裔中产生,这让文武百官觉得很不靠谱。

    皇嗣不确定,意味着皇位有很多人惦记,会产生诸多不稳定因素,当京城以及地方都太平无事时,宣府自然而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。

    便于此时,朱厚照传来圣旨,让兵部左侍郎王守仁兼任宣大总督,即刻赴任。

    因为王守仁是带职前往西北,做的还是他以前熟悉的差事,让很多人大惑不解。

    京城舆论普遍认为朱厚照仍旧没做好出征准备,所以找王守仁这个熟悉宣大之地情况的人去帮忙。

    王守仁走前本想见沈溪一面,主动投了拜帖,沈溪却始终没派人召唤来见,加上时间很急,所以王守仁未跟沈溪有任何交流便匆忙踏上前往西北的路程。

    直至王守仁走后两日,李鐩来跟沈溪汇报河道修缮工程进展时,才跟沈溪提及此事。

    “伯安走前惶惶不安,大概是觉得到西北后,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之事,诸如陛下突然出兵,或者领兵在外音讯断绝等情况。草原上有太多不确定因素,没人愿意带兵出塞啊……”

    李鐩很理解王守仁的心态,在他看来,带兵出击草原这种事,只有沈溪做得出来。

    自太祖太宗后,大明势力逐渐退出草原,鲜有出动出击者,只有沈溪纵横驰骋,在草原建立不朽功业,奠定现在北疆相对稳定的局面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以在下看来,西北这场仗打不起来。”

    李鐩惊讶地问道:“难道陛下准备那么久,不是为了一举平定草原?”

    沈溪摇头:“草原上现在没有那个部族等着陛下去平定,各部自顾不暇,哪里有工夫跟大明开战?出兵草原最大的问题不是来自于草原部族的抵抗,而是对于环境的不熟悉,以及天灾人祸……陛下不能出关塞,否则可能会有乱子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

    李鐩好像明白什么,点头道,“如此说来,其实都是杞人忧天,或许陛下从开始不过是为了整顿边防,并非为了出兵。”

    沈溪笑了笑:“那也未必,你认为在下说的这些情况,陛下真的都清楚吗?”

    李鐩对于沈溪这种似是而非的态度大为不解,但他又知道很多事追问也是徒劳,沈溪不可能把详细情况跟他说明,有些事就算说了他也不明白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草原目前的境况,其实一年前我便已上奏,但陛下仍旧我行我素,几番往宣府,现在更是在那边建立行宫,长久不回京师,长此以往,就算陛下自己也知出兵意义不大,但架不住下面人挑唆,以及时局推进。若是再有草原部族不识相,跑到边关来虚晃几枪,添上一把火,陛下也随时有可能领兵出塞。”

    “真是……不知该怎么说了。”

    李鐩对此非常担忧,他发愁的不是这场战事该不该打的问题,而是觉得有这样的皇帝,大明很难维持现有的平静。

    沈溪微微摇头,苦笑道:“陛下决定之事,臣子很难干涉,只能多番上奏,陈述利害,在陛下面前多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,或许陛下能听进去,否则……只有一种声音,陛下可能真要出兵了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在西北问题上,朱厚照丝毫没有求助沈溪的意思。

    两个月下来,朱厚照仍旧在折腾,但有一点他稳若泰山,就是朝中主要官员上,包括司礼监,他都没做出人员更迭。

    在这期间有人提出请辞,比如说多番请辞的萧敬,到了六月初仍旧稳坐司礼监掌印之位不动弹。

    不过在这期间发生一件事,就是朱厚照把守皇陵的张苑调回京城,却没委派任何差事,只是让其在京城闲住,许多人觉得朱厚照又有启用张苑的打算。

    返京后,张苑几次求见沈溪不得,六月初三这天干脆赖在沈溪小院所在的胡同口不走,侍卫知道张苑是什么人,没有驱赶,沈溪出来时张苑想拦截,沈溪却没给他机会,被侍卫带离。

    “这老小子,以为自己是谁?”

    朱鸿几次跟沈溪通禀张苑的情况,神色间有些不耐烦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那位到底是前司礼监掌印,到现在依然被陛下惦记之人,跟他说话要小心点儿。”

    “老爷,说来也奇怪,他就在这弄巷口等,不去府上……您若是不住在这里,他岂非没有任何机会?”朱鸿奇怪地说道。

    在朱鸿看来,死皮赖脸堵沈溪,去沈家府门前才是最好选择,还能把事情闹开,逼迫沈溪出面。

    他却不知,张苑没法去沈家,因为沈家很多人认识他,只有朱鸿这样后进入沈家的人才不认识。

    “管他呢。”

    沈溪随口道,“他愿意等就让他等下去,他的差事不是由我来委派,陛下让他回京城,那就让他耐心等候陛下的消息。若他问你,你便这么跟他回复。”

    “大人,他说想跟您商量要紧事,表情严肃,您真不见?”朱鸿想到张苑此前拿出那副吓唬人的姿态,不由问道。

    沈溪摇头:“再大的事,我也犯不着跟他见面,京城内现在是多事之秋,萧公公可能随时都会退下来,他闹这一出不就是想让我帮他?若他有本事,直接去宣府求见陛下,而不是在这里当跳梁小丑,让世人知道他那点花花肠子!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皇帝不在京师,没法举行朝议,但大臣间必要的商议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梁储为内阁首辅,虽非京师主持政务之人,也拥有极高的话语权,六月初六这天,梁储召集六部官员举行会议,地点定在大明门外。

    梁储很有心思,他知道现在皇帝不在京城,若是贸然于私密场合会见官员,必定惹来非议,便把地点选在皇宫外相对宽敞的地方,而这次召集之人,除了内阁三位大学士外,再就是六部尚书,连都察院左都御史陆完都没请。

    众人被召集,即便心中觉得如此做不妥,但也没人反对。

    这天临近午时,人员三三两两前来,沈溪和李鐩最后才现身,沈溪的出现让很多人松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之厚,正要派人去问你呢……可有宣府消息?”梁储过来跟沈溪打过招呼,立即问出关切之事。

    本来沈溪跟梁储同为辅政大学士,却因沈溪地位卓然,加之沈溪对于内阁事务不太关切,有意避嫌下,多日未曾前往内阁,梁储一时间居然觉得有些陌生。

    沈溪微笑:“陛下未曾有吩咐传来。”

    梁储道:“那司礼监掌印太监人选,可有定下?”

    沈溪微笑着摇头,众人脸色多少有些释然。

    有关张苑在京城等候觐见沈溪之事早已传开,在场都是部堂,耳目众多,对此多少有些了解。

    一行人聚拢,却因在皇宫外,连张座椅都没有,便站在那儿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杨一清关切地问道:“梁中堂,有何大事要跟我等宣布?可是朝中出了了不得的事情?”

    刑部尚书张子麟道:“这两月不少上奏留中不发,是否与此相关?”

    梁储道:“乃是有关西北用兵之事。”

    本来众人都以为梁储有什么要紧事跟众人商议,等其把当日所论说出后,在场人等难掩心中失望,便在于他们觉得这件事不需让朝官探讨。

    兵部尚书王琼道:“陛下于西北整饬军务,未对兵部下过出兵御旨,可是最近北疆局势又有变化?”

    梁储从怀里拿出一封书信,“从西北传来消息,说是草原部族贼心未死,几个部族联合起来侵犯大同,有意挑衅,陛下已跟军中将领商议,决定于近日出兵,反击狄夷的挑衅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梁储将目光落在沈溪身上,不少人也在偷瞄沈溪的反应,见沈溪神情泰然自若,未表现得多惊讶,纷纷揣摩。

    王琼道:“但到现在,兵部尚未收到风声……不知情况是否属实?”

    按照王琼的意思,出兵这么大的事,若是连兵部都不知晓,那是无法作数的,但王琼也知皇帝做事不循常理,本来朱厚照就在西北,说要出兵乃旦夕之事,根本不用跟兵部商议。

    梁储解释:“是王伯安写来的信函,于昨夜四更天送到,来不及跟诸位说明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那边李鐩很意外,看着王琼,“伯安的来信?难道德华不清楚?”

    王琼并未有任何情绪变化,道:“那看来确实关系重大。”

    以他的意思,情况紧急确实不该先知会兵部,而应跟内阁首辅汇报,这是王守仁顾全大局的表现,而没有追究王守仁知情不报的意思。

    李鐩又看了看沈溪,道:“之厚对此如何看?”

    李鐩不问沈溪是否知晓,也跟他之前多番见沈溪,甚至跟沈溪同来的路上还在说及西北军情,沈溪明确表示对皇帝行事不了解有关。

    在李鐩看来,沈溪没有道理在这种事上隐瞒,甚至觉得皇帝到西北,有跟沈溪较劲儿之意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若只是些许鞑靼人骚扰边陲,便喊打喊杀,还要出塞还击,实在没那必要。”

    李鐩道:“那之厚认为如何才合适?”

    沈溪环顾一下四周,道:“即便出兵,也得适可而止,犯不着倾巢而出,更不能以陛下出关塞犯险。”

    之前沈溪还说不支持出兵,随即又说出兵也行,只要不把战事扩大便可,说明沈溪在这件事上没有太过强烈的主观见解,有一定商议余地。

    也是沈溪清楚,他现在在朝中位在梁储之上,若他态度鲜明且坚定,连梁储都不好反驳,他必须要顾全梁储的面子。

    “如此也对。”

    梁储接过话茬,“以在下看来,陛下不应贸然领兵出塞,而应将那些纠结在一起犯边的部族的情况调查清楚,再随机应变。”

    靳贵对此有自己的见解,“我等不在西北,所查之事不多,若上奏请陛下不出兵,陛下未必会听从,倒是伯安在宣府,应该由他跟陛下面陈此事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几人点头附和,觉得靳贵言之在理。

    梁储望着沈溪:“之厚,你觉得呢?”

    到了这个时候,梁储还要问沈溪的意见,他清楚涉及军事应该问沈溪,这也跟沈溪熟悉西北的情况有关,虽然沈溪跟王琼都曾做过三边总督,但沈溪的军事造诣更高,对地方情况也更为了解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诸位有何意见,在下附议便是。”

    这么一来,相当于沈溪主动放弃发表意见,把权力交给在场之人。一干人面面相觑,在这个问题上,以前都是谢迁做主,或者是皇帝直接采纳沈溪的意见,如此这般商议还真让他们不知该如何说起。

    梁储看着王琼:“那兵部赶紧拟出对策,趁着宣府兵马尚未调动,事情或许尚可转圜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雷声大雨点小,这是到过大明门,经历这场简短会议之人的共同想法。

    本以为梁储能做大事,不想他把人召集起来,只是不痛不痒商量一下,没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,难免对梁储心生失望,开始怀念之前独断专行的谢迁,还有凭着一股蛮劲冲刺在前的杨廷和。

    来的时候三三两两,回去的路上各自找伴。

    兵部要拟定对策,越快越好,王琼得赶回去召开兵部会议,所以走在最前面。

    沈溪本要跟李鐩一起走,没走出几步,梁储便匆忙跟过来。

    梁储道:“之厚,你多日未曾到内阁,这内阁事务,你是否不打算理会了?”

    李鐩不知内阁的情况,自然而然停下脚步,本想避开梁储跟沈溪单独叙话,沈溪却没有避讳的意思,也停下脚步道:“内阁有叔厚兄支应,在下有何好担忧的?”

    梁储叹道:“这内阁本就没几人,你一直不来,我跟充遂忙得脚不沾地,已经多日未归家了。就算你现在肩负江南备战之事,也不能把内阁的事情丢下不管啊。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沈溪不冷不淡地点点头,“在下尽量相帮。”

    梁储着急地道:“眼下之事你更不能袖手,陛下听不进旁人的意见,鞑靼突然犯边,等于是给了陛下出兵的理由,你不会也赞同出兵吧?这几年开销巨大,大明军将也需要休整,明年应该……唉!”

    或许是意识到劝不动沈溪,到最后梁储开始唉声叹气起来,显得非常无奈。

    沈溪正色道:“出兵之事上,在下会据理力争,即便出兵也不会搞出太大阵仗,一直以来陛下对此等事并不太上心。”

    “嗯?”

    梁储不知沈溪究竟是什么意思,正诧异时,李鐩笑道:“陛下对军政颇为了解,叔厚你担忧过甚,让兵部赶紧草拟劝谏的奏疏,咱们联名上奏,相信陛下会详加考虑。”

    “但愿如此吧。”

    梁储最后又幽幽叹息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梁储跟靳贵回内阁去了。

    沈溪和李鐩继续向前走,李鐩笑呵呵道:“朝里没之厚你,做事真难啊。”

    沈溪瞄了李鐩一眼:“时器兄何出此言?”

    李鐩笑道:“看看,今天叔厚名义上是问大家的意思,其实不过是要听听你的意见,谨小慎微啊!”

    沈溪微微摇头:“无论我等怎么看陛下的举措,这会儿也不该直接把我推出来,不能一点余地都不留……其实最好是怎么想怎么跟陛下上奏,自陛下登基以来,遭遇到的劝谏奏疏少了么?”

    “今时不同往日。”

    李鐩感慨地道,“陛下现在文治武功都有建树,以前觉得陛下胡闹,但现在看看……或许是偏见……幸好有你,朝廷无论怎么变,都乱不了。”

    李鐩好像是在褒奖沈溪,也似在贬损。

    沈溪并不在意李鐩怎么说,因为他知道李鐩这人心眼不坏,基本是就事论事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若真有番邦犯边,陛下忍不了,出兵也就出了,适可而止,我等不必太过担忧。这些年草原上连番征战,青壮尽失,再想威胁大明安危已不可能……经历此事后,或许陛下索然无味,会自行回京师。”

    李鐩明白过来,点头道:“还是要让陛下吃点甜头,尝过了,也就不再寻思是什么滋味。这话有理啊。”